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正文
云南:泸西县强化环境卫生整治 打造秀美宜居乡村
作者:山东银湾集团  更新时间:2017-10-29  浏览413次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泸西县农村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泸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高原花园城市,推动泸西跨越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升人居环境的政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治理,为改善农村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基数的增加,农村综合开发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生活源污染越来越多。由于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乡镇、村组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活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煤渣、烂衣烂鞋等生活废弃物仍随处可见。实施“美丽家园”行动以来,绝大多数村组都建成了垃圾集中收集点,但只有部分进行了简单填埋,大部分只是集中堆放,未进行任何有效处理,对周边农田造成了重度污染,有的还成了垃圾山、垃圾河,垃圾围村现象仍然存在。泸西县农村尚未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绝大部分日常生活废水都是直接就近排入田间、河流、池塘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泸西县农村每年约产生生活污水约万吨,生活垃圾近3万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农业面源污染面越来越大。农村面源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使用不科学和处置不妥当。据统计泸西县化肥使用量为27569吨,农膜的使用量为958.7吨,农药使用量为645.6吨。过量施用化肥,使得2/3的氮肥挥发到大气中或流失到水体中,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村使用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低,约有5%-30%的漂浮在空气中,40%-60%降落到地面渗透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给农村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不小危害;不少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没有及时收集处理,散落在田间地头,有的农膜甚至被打碎在农田里,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

(三)农村畜牧业污染严重。2016年末,全县生猪存栏68.16万头、牛存栏19.79万头、山绵羊存栏22.91万只、家禽存栏315.57万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5%,畜牧业已成为泸西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给农村环境卫生带来了极大挑战,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粪尿大多直排或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导致水体环境污染,过去清澈的河水已不存在,“上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80代年勉强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已成为了真实现状。据统计,泸西县规模养殖场198户、适度规模养殖户260余户,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

(四)工业、建筑等垃圾、废水危害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泸西县涌现出众多小作坊式企业到农村落户,由于农村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治污、防污等设施设备建设跟不上,部门监管不到位,许多小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在随意推诿给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往往也向农村转移,更加快了垃圾围乡围村现象的形成。

(五)退耕还林工作成效不明显。全县每年都植树造林数万亩,但由于苗木过小,管护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形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村组干部管理缺失,全县大部分村组仍存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等现象,由于林木的大量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失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宣传教育亟待加强。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导致部分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优先考虑环境和生态,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二)尚未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机制。从全县层面来看,泸西县环卫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体系还不完整,缺乏中转站、处理场等项目的建设及资源共享的整体规划。从乡村层面来看,当前各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环境卫生工作缺少规划和经费,农村环境整治是以乡镇为单位,乡镇又以村为单位,实行属地负责管理,虽然明确了责任,但又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以邻为壑、自扫门前雪的局面,甚至出现将自己的垃圾污染转嫁给他人的情况。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管理机制。 

(三)设施设备缺乏、管理滞后,污染防治程度较低。泸西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进展不平衡,资金短缺,缺乏统一、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水平不一,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尚不完善,处置设施设备建设滞后,后续管理跟不上,处理方式“粗放”,农村的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同时,由于农村保洁队伍的参差不齐以及设施设备的缺乏,一些地方的环卫保洁和垃圾收运是随整治任务的突击需要,呈时有时无的脱节状态。一些地方的垃圾虽实现了统一堆放,但尚未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置,形成了新的集中污染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农村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四)科技推广不到位,传统观念难以转变。在农业生产和养殖产业发展中,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除草剂,作物病虫防治,畜禽养殖场合理设置和规范运营、水产养殖与农村饮水安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粗放生产经营模式比重居高不下。加之,几千年来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农药;生活垃圾随处扔、污水随便排;稻草、秸秆一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人们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治。

(五)执法不严,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导致泸西县农村环境治理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管理,出现多头管、重复建设、存在死角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对策建议

面对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城乡同治,统筹城乡发展。

(一)正确宣传引导,增强乡村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坚持舆论先行的原则。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和农民的习惯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宣传引导和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因此,要经常性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增强环境卫生意识,使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村容整洁,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营造一种热爱村庄、建设村庄、美化家园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宣传,进一步唤醒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中的主体角色、主体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和融入到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去。

(二)要形成统一认识,以强大的合力强化乡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整治不像项目建设那样创造财富,不像城市建设那样立竿见影,但事关未来发展、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和强大的合力组织实施。一是组建高规格班子。乡村环境整治牵涉职能部门多,为统一指挥调度,县委、县政府要组建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设立常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二是统一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要站在为民谋福祉、谋健康的高度,用抓项目建设、生态建设的力度抓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上下齐心,统一认识,全县“一盘棋”推动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三是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单位和各乡镇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组织下,迅速将乡村环境整治行动统一到工作安排上来,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投入,下定决心,坚决打赢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三)不断增加投入,改善乡村环境整治设施条件。乡村环境整治是一项只有投入、惠泽于民的民生工程,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路径,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尽责、社会参与的投入长效机制,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县、乡镇两级财政要加大乡村环境整治经费的投入力度,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有计划地用于“三清四化五普六改”和垃圾池、垃圾站、垃圾车、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池、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治理有基本的资金保障。职能部门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争资立项力度,争取更多地项目资金,用于乡村环保规划编制、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创建等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保投入稳定。要发挥社会力量积极统筹环境卫生管理资金,用积极有效的政策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捐资支持乡村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

(四)要强化工作举措,以有力的措施开展整治。一是实行“村规民约”“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民主自治的作用,对乡村环境整治实行以奖代补。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开展乡村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制定“作战图”,实行“定格、定员、定责、定岗”的四定原则和层级负责制,各个层级网络责任人负责本级网格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工作方法上“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灵活运用。二是垃圾的治理要出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集运、县处理”处置流程,每家设“四筐三桶”,户处建焚烧池,能回收的垃圾就回收,可以焚烧的焚烧,有机垃圾通过填埋转化为有机肥,剩下的收集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快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三是污水的治理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人工湿地、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企业污水收集处理率,减少废水废气废料排放,确保达标排放。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加强农药、化肥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继续实施生态绿化攻坚,加快路边、水边、山边生态建设,美化居住环境。陋习的破除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力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营造“洁、齐、美”的城乡环境。

(五)要建立长效机制,严格监督考核。环境整治是一项多部门、多人员的全局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长期性、艰巨性工作,因此,要建立乡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监管,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把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思考、协调推进,逐步实现城乡环境治理的全覆盖。二是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运行机制,严格考核考评,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干部职责,实行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做到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对治理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并作为年度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对治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和治理效果差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责任。乡镇参照考核办法实行到村考核,考核结果全镇公开,村考核到组,组评比到户,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竞争氛围。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日常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作者单位:泸西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