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正文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五级管理“聚”出美丽乡村
作者:山东银湾集团  更新时间:2017-05-06  浏览403次
 作为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道口铺街道高马村,村中心以前有个大坑,里面经常存积污水,像是一处溃烂的伤疤。如今,这处旧伤疤成为村庄一景。这一可喜变化,是东昌府区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五级管理运行模式”的成果之一。
    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精细化
  5月1日一大早,林长忠就起来,在胡同里转一圈,看卫生情况。
  老林是侯营镇顾庄村村民,热心肠,有威望,被胡同里的村民选为胡同长。在村里的公示栏上,他和其他胡同长,还有村两委、小队长以及村民的各自责任范围,都进行了详细公示。村两委作为卫生监督的责任主体,负责每日对辖区内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管,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小队;各小队长直接管理到农户,与胡同长共同发挥监管作用,层层落实责任,形成网格化管理。
  村级网格化管理,是东昌府区“户自治、村管理、管区督导、镇(街道)负责、区督查考核、保洁公司贯穿其中”五级管理运行模式之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一模式的推广,强化了村民、村庄、管区、镇级环卫所、区督查中心的责任,聚出了工作合力,激出了工作活力。
  今年年初,东昌府区下发《关于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五级管理运行模式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办法》,并与之配套,确定了定补资金、奖补资金与清洁费收取三种资金互为补充的保障机制。
    垃圾分类从家庭起步
  “咱们吃饭,带沙子的饭团牙碜不?砖头、瓦块、玻璃渣子、陶瓷罐子等垃圾,就是发电机械‘饭’里的沙子,多了,机器也消化不了。”闫寺街道办事处后田村的田玉敏,在村里举办“让垃圾分类从家庭起步”宣讲会上说。
  田玉敏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能把深奥的环保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出来,影响同村的人,得益于东昌府区“新农村新生活”的环境卫生和保洁知识培训。为深入宣传垃圾分类投放和绿色生活方式,东昌府区采用绘制墙绘、悬挂标语、发放环保宣传品、创办媒体专题栏目等方式,宣传“简约环保七件事”,还举办多种形式的美化居住环境、分类投放垃圾培训班。目前,全区已组织培训十余期,参训农村妇女约7000人。
  为提高环卫工人专业化水平,东昌府区开展了不同轮次、不同类型的培训,要求保洁人员作业期间必须配齐装备,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操作,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次运送;对桶内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时,使用专门工具,确保两类垃圾严格分类;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分类清运垃圾,坚决杜绝再次混杂;加强密封性能,避免垃圾抛撒,造成环境卫生二次污染。
    “三化”处理变废为宝
  “现在我们进行垃圾分类,将可燃的垃圾送往国环发电厂,实现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用不可燃烧的渣土垃圾,对村里的大坑进行填埋。经过机械夯实后,覆盖近50厘米的花土,经过重新规划,不但建起了这座别具一格的至善亭,还植花草、培育灌木,修葺了石板路,对面的另一个大坑也改建成了鱼塘。”站在波光粼粼的鱼塘边,高马村胡同长马兆明说。
  “从垃圾乱扔乱放,到自觉分类投送;从混装转运的流程杂乱,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五级管理模式的良性运行下,东昌府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的“三化”目标。”东昌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丹青介绍说,2017年,东昌府区实施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保洁员手工分类和中转站精细分类的三级分类制度,废纸塑料、化纤制品、瓜皮果壳等生活垃圾,在垃圾发电厂转变成了能源,实现了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不可燃烧的渣土垃圾,经过集中搜集后,可用于场地回填和修路打基。而作为垃圾处理的终端,垃圾发电厂也受益颇多。
  “生活垃圾精细分类为我们发电厂运转,提供了更充足的原料保障。通过焚烧发电,目前聊城本地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基本上都能得到无害化处理。以前,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渣土含量高,那样会十分影响正常生产。现在这里每天处理垃圾基本稳定在600吨左右,发电量大约18万千瓦时,因为渣土多而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聊城国环发电厂办公室主任李之军说。
  通过三次分拣,垃圾可减量30%。以斗虎屯镇为例,去年平均每天送到发电厂的垃圾是12吨左右,今年平均每天8吨左右;原来每人每月垃圾产生量为8公斤左右,现在减少为5公斤左右。
■书记点评 
    创新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机制 聊城市东昌府区委书记 荣红智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要推进运行模式创新,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东昌府区根据这项工作的难点重点、薄弱环节,不断探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五级管理运行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分类办法”,有效促进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提振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东昌府区农村变靓的探索表明,做好每项工作,不在客观条件,在于各级干部的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