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正文
江西:上饶市信州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促进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山东银湾集团  更新时间:2017-04-02  浏览409次

信州区是上饶市的主城区,是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城区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下辖5个街道4个镇,50个行政村、76个社区。信州区素有“信美之都”、“豫章第一门户”之美誉,地扼浙、闽、皖、赣四省之要冲,直接面临沪、苏、浙、闽等沿海开放地区,是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经济区的结合部,是打造“大美上饶”的核心区。1小时可达杭州、南昌、武夷山、衢州、景德镇等5个机场,境内4c级支线机场——三清山机场年底通航。区域内有沪昆高铁、京福高铁、浙赣铁路、320国道等交通大动脉,杭长、合福两条高铁在区内呈“十”字交汇,是全国第一个拥有两条高铁客运专线的县级区

近年来,信州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目标,按照市委“十百千万”创建工程要求,通过打造“秀美乡村”, 建设“美丽家园”、规范农村建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使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是农村生态环境变美了,主次干道沿线、村庄内外、河塘库渠水环境周边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没有散落垃圾,实现了生态宜居的目标;二是农民生活品质提高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攀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0%以上,2015年达到13382元,位居全市第一,不断向小康迈进,一大批“经济生活品质好、政治生活品质好、文化生活品质好、社会生活品质好、环境生活品质好“的高品质农家示范户不断涌现;三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完成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村”的梦想,已初步达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目标,四是农村规划布局更加科学了,乡村整治建设统一规划,农民建房规范有序,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完全杜绝,既有新房又有新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措施:

一、以“秀美乡村”建设为着重点,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让农民荣誉感越来越强。

一是在建立机制上善创新。秀美乡村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围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其定为“一把手”工程,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每年多次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工作,将秀美乡村列入全区重点工作和全区年终考核项目来推进。制定了“领导挂点、部门帮扶、乡镇主抓、干部驻点”的挂点帮扶机制(每个建设点都有1名以上副县级领导挂点、2个以上区直单位帮扶,要求帮扶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对帮扶村点给予资金、物资或项目安排上的支持,对帮扶成效突出的单位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帮扶单位”称号);建立了“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年中现场会、年末总巡查”的督查推进机制;建立了“政府财政投入、捆绑项目资金、受益农户筹资、社会名人捐助、金融部门融资”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了“确定建设项目→核定工程量→公开招投标→组织验收→资金到位”和群众审、新村办审、财政部门审、审计部门审“四审”的资金精细管理机制,有效杜绝了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现象。

二是在科学规划上重布局。我区始终坚持站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注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施性,编制了各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全覆盖。在完善秀美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中,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坚持以自然秉赋、产业基础、重大项目为依托,与全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饶市高铁经济试验区等规划相结合,使秀美乡村全域规划科学化,确保不吃“后悔药”、不唱“空城计”、不做“复印机”。对2017年的秀美乡村建设,区政府投入220余万元,通过招投标优选3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站在区级层面对筛选出12个行政村,从建设选点的合理布局,到村庄建设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统一规划,特别在突出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做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产业镇村,由简单的村庄建设向均衡推进生产发展转变。

三是在突出特色上抓落实。根据不同村点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要求,坚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使“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转变。对于一般自然村,要求重点做好“七改三网”项目(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电力网络、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人居环境改善的实惠。对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心村建设,在实施“七改三网”基础上,重点抓好“8+4” (8: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公厕;4:小学、幼儿园、金融服务网点、公交站)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同时结合“十百千万”创建工程,严格按照“基础设施好、公共服务好、生态环境好、产业发展好、乡风民俗好、社区治理好”的要求,结合乡村旅游,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打造“六好”秀美乡村,并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城市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

四是在培训管理上下功夫。“治穷要先治愚,治愚必先重教”。为推进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我区围绕城市发展对各种不同人才的要求,采取农民“点菜”,政府“下厨”的方式,提高培训的“瞄准率”,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务工技能、经营管理、科普知识、政策法律、安全维权等各种实用培训,整体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善经营的明白人、奔小康的创业人。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方式,对全区的村两委干部和农村优秀创业青年进行培养,真正实现了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有机结合。

二、以“美丽家园” 建设为着眼点,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使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让农民居住地越来越美。

一是吹行动“号子”,让干部“干”起来。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召开全区“美丽家园”建设千人动员大会,高位推动,层层落实。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美丽家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详细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了镇、街道主官为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镇、街道挂点包村班子成员和村支书为直接责任人。不定时召开工作推进会,通报活动进展情况,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实现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工作局面。

二是举宣传“旗子”,让群众“动”起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人多的民心工程,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才是根本。首先,通过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美丽家园”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有效形式播报活动开展情况、新风新事、好人好事,传输正能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第三,组织中、小学校开展以“小手牵大手”为主题的“美丽校园”建设活动,区财政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村学校的小卫生监督员、小卫生宣传员、优秀教导员和先进学校进行奖励,通过“学生先行、影响家庭、辐射社会”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宣传、监督、辐射社会的良好氛围。第四,开展“最美家园”微信评选活动,搅动全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热情,活动共收到微信关注量达到20多万人,形成了“美丽家园”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是开资金“口子”,让设施“全”起来。为保障活动持续有效开展,我们采取“区级财政出一点,镇街扶一点、村组筹一点、农户缴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2015年全区“美丽家园”建设共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405万元,镇街投入441万元,各村组筹资投入380万元,农民缴纳保洁费210万元,社会捐赠30万元),2016年投入1600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950万元,镇街投入300万元,各村组筹资投入220万元,农民缴纳保洁费280万元)。各镇、街道将“美丽家园”活动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村农户保洁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出管理“点子”,让机制“活”起来。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度大,成效保持难的状况,我们以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行落实农村保洁长效管理机制。首先,逐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逐户落实“门前三包”、村规民约、卫生评比、卫生监督管理等长效制度,发动群众缴纳卫生保洁费,提倡“我家卫生我管理”的保洁理念。第二,健全保洁员队伍。全区341个自然村累计配备保洁员391人,保洁工具391套。各村与保洁员分别签订保洁合同,明确责任范围与保洁职责,落实了“路长、片长、塘长、库长、河长”的保洁长效制度,实现农村无保洁盲区,无保洁死角。各个村也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形成了各具特色、颇具实用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

五是定督查“尺子”,让活动“实”起来。建立了区、镇(街)、村、组四级联动和“领导挂镇(街)、镇(街)干部驻村(居)、村(居)干部进组”的三级监管机制。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带队分片进行定期督查通报,每月一评比,年终一考评,对各镇、街道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成效显著的镇、街道,通报表扬并给予资金奖励,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对严重滞后的通报批评,扣除下拨专项资金;连续三次倒数第一的镇(街),由区领导约谈镇(街)主要领导。同时,为保证活动取得成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从2015年4月底至5月初,区美丽家园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对所有完成整治任务的341个自然村实行“村村过关考”的“地毯式”验收,对第一批过关的4个村各奖励2万元,未按时间节点过关的村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到位。

二、以“控违拆违”行动为切入点,综合治理农村乱搭乱建现象,使农民建房管理程序法制化,让村庄布局越来越有序。

一是坚持铁腕拆违。对新增违法建筑,露头就打、一建就拆。做到拆除小违建“不过夜”,拆除大违建“不过周”。对以套取补偿为目的,顶风抢搭抢建的,强拆快拆。自2015年3月以来,全区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1万平方米,涉及户数2665户、责令停建近700处,最小的拆违小到几个平米、几块砖。对违法建设做到了“零容忍”,控违拆违做到了“零死角”,真正确保违法建筑“零增长”,遏制了中心城区违建的嚣张气焰,控出了民心、控出了士气,拆出了公平、拆出了正义。

二是坚持高效控违。控违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群众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是规范农村建房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出台了严厉的问责办法,建立了一整套长效管用的控违工作制度,对镇街、村居控违工作实行严格考核,并严格兑现奖惩,去年以来信州区先后问责各级干部94人,对1名街道行政主官给予了停职处理,2名镇街道行政主官进行了诫勉谈话,区检察院对3名镇街道的巡防队员进行了立案调查。同时进一步完善巡查网络,建成智能化管理系统、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无人机航拍数字化对比系统,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空防和地防相结合,提高违建发现的时效性、准确性,确保违法建设在第一时间发现、查处和拆除。

三是坚持合力治违。控违拆违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区上下一盘棋、一条心,我们要求镇、街、村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党委书记负领导责任,镇长(办事处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包村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只要在本辖区,就要切实负起违法建设的日常监管责任,努力把违法建筑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要求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加强协作,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强日常监管,共同担当起控违拆违的责任,做到目标一致、上下联动、块抓条保、全民参与,形成一股控违拆违的强大合力。

四是坚持疏堵结合。开展控违拆违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规范农村建房秩序。对群众正常合理的建房刚性需求,我们依法予以保障,并有序进行疏导。首先对全区范围内所有农民建房和私人建房进行摸底核实、登记存档,建立起全区建房户籍档案,形成一套数据系统,作为农民建房和存量违建清理拆除工作的基础数据;其次,建立农民建房台账公开查询系统,引入二维码管理,便于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动态监管。再次,完善农民建房审批实施细则。农民建房“三审三公示”(“三审”,即建房申请人向所在地村委会提交申请后,由村委会初审;初审后报乡镇二审;乡镇审核后报区农民建房领导小组审批。“三公示”,即初审后在村民小组公示;二审后在行政村公示)。审批标准上严格“三限一坡”(严格限制农民建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房屋统一建坡屋顶)要求,全区统一尺度,公开公平公正。最后,重点是抓好农民建房批后管理工作,坚持“四到场”批后监管制度,做到批前选址到场、建时放线到场、建中巡查监管到场、竣工验线到场,公开公示《农民建房监督牌》,及时查处纠正批东建西、少批多建等违法建设行为。

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统筹兼顾现代农业发展,使乡村休闲旅游优质化,让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一是做实现代农业示范园。2016年,我区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高位推动,序时推进。完善园区规划修编工作,依托园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沙溪“十里湖”新村建设,引进一批规模化经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项目落户,加快推动核心区现有项目的产业升级,改变园区项目区域分散,主导产业不强,示范带动较弱的现状,真正把示范园区建成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二是做强城郊特色农业。我们在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时,坚持错位发展战略,对发展蔬菜、草莓、杨梅、葡萄、高产油茶等优势农产品基地的种植大户进行奖补扶持,视建设规模分别予以每亩100到800元的奖励。出台招商引资与产业扶持办法,对高效设施农业、农光互补、菌菇规模生产等农业重点产业进行产业扶持;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其它农业项目,则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一事一议”。目前,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特色种养基地98个。

三是做旺休闲观光农业。我们围绕打造城市休闲生活“后花园”目标,立足城郊优势和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信江河沿线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积极发展自然景观型、农家餐饮型、农业观光型、综合休闲型等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旅游业态。依托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景点和上饶集中营红色旅游休闲带,逐步在其周边范围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环境一流的休闲山庄,并按照“食得安全、住得舒心、行得畅通、看得养眼、听得悦耳、购得便捷”的“六得”标准,打造了渔乐山庄、西园生态山庄等一批叫得响的休闲生态农庄。目前,全区已发展生态山庄、农家乐等旅游休闲点1000余家,安排解决农民或下岗工人8000多人,年接待观光游客40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

四是做大品牌产业扶贫。我们坚持产业强村、产业富民理念,按照“一镇一产业”、 “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因地而异,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特色专业镇村建设,如沙溪镇的千年夏布产业闻名海内外、朝阳镇狮山村的上饶鸡腿品牌远销省内外。强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接,使农民能够充分分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红利。推动产业扶贫,实施春华菌菇的“千农亿元”计划,为全区2153户精准扶贫对象提供菌种,实行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为我区率先在全市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达到企业农户双赢效果。

五是做美乡村民宿旅游。我们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秀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民宿经济为抓手,突出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引导各镇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等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民宿乡村旅游,重点培育“大众能消费、民宿有特色、设计有理念、市场有需求、功能较健全”的民宿精品项目。区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研发等。高标准建设沙溪镇铅岭村和宋宅村、灵溪镇邵新村、秦峰镇五石村的旅游漫步道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扶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财政惠农信贷通”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投资民宿经济的企业提升授信额度,简化放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