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正文
安徽:蚌埠禹会区探索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模式
作者:山东银湾集团  更新时间:2017-02-17  浏览401次
   天刚蒙蒙亮,杨连素便起身,把屋里屋外收拾一下,垃圾集中放在一个桶里。打开家门,不远处的乡村小道上,两个大垃圾桶并排放着。杨连素把自家的垃圾倒进去,盖上垃圾桶的盖子,转身回家了。

  在禹会区长青乡宗洼村,许多村民像杨连素一样,本身并不知晓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是个啥东西,但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新模式。村子由原先土头土脸的“灰姑娘”,变成如今干净整洁的“靓姑娘”,村民们看在眼里,甜在心头,这就是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带给他们的“乡村蝶变”。

  宗洼村的“美丽密码”

  “垃圾随手扔,风一吹,哪哪都是的,到处都灰蒙蒙的。”已经72岁的杨连素在宗洼村生活了一辈子。美丽乡村建设以前,村子环境差,村民们也没有环保意识,大家伙都依循旧有的生活习惯,垃圾柴火随便堆,村子环境令人堪忧。

  建设美丽乡村以后,一些变化在村子里悄然发生着。对此,保洁员浦兰英深有体会。“以前保洁就是扫扫地,六个保洁员包一个村子,可后来,慢慢变成了三个人。活多了,人累了,可心情咋还觉得开心呢。”浦兰英说,她负责的那条路有1公里长,每天来回好几趟,确实很辛苦。可她干活儿却越来越有劲了,因为大家伙开始把村子当成自家一样,慢慢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村容村貌发生彻底变化的同时,爱护环境的意识开始潜移默化地固化在村民心中。

  2015年起,宗洼村开始实施保洁自治。钱从哪来?这是首要问题。“村民每户每月10元钱,加上集体经济出一部分,乡政府奖补措施提供一部分,解决了村子的保洁经费支出。”宗洼村村支部书记石荣芹告诉记者,让村民出一部分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让每个村民都切实感受到自己为村子变美在作出贡献,保护环境也就成了自家的事儿。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以往的生活习惯,宗洼村在全村设置了9个垃圾投放点,分别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大型垃圾桶。在村委会门口的空地上,记者看到,不可回收垃圾桶里,放了一些生活垃圾,而在可回收垃圾桶里,还有不少旧衣物等物品。每天早上六七点,禹会区环卫所会定时派车来这里,把这些垃圾桶里的垃圾清运掉。

  “设置垃圾投放点后,天天跟村民宣传,告诉大家有垃圾要倒在村里大垃圾桶里,不要随处乱扔。”石荣芹说,慢慢地,村民们都养成了好习惯,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按时把垃圾倒在投放点的垃圾桶内,乱倾倒垃圾的现象基本绝迹。同时,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得到了遏制。

  “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将成历史

  宗洼村的华丽蝶变,一方面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另一方面也与村民素质提高密不可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些乡村居民收入已可与市区并肩,但乡镇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一直是拖住农村发展的软肋。在禹会区城郊接合部、涂山风景区、马城镇等地,农村生活垃圾在大量产生,“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的状况成为不少乡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实现垃圾有效收运,真正改变乡村环境,还是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郑郢新村推行市场化的办法,把村子纳入整个区环卫城乡一体化的范畴,由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再交由区大环卫进行清运、处理。”禹会区长青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郑郢新村是城中村,在村内实施环卫市场化运行,相当于把村子承包给专业的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派驻保洁员对村子进行保洁维护,效果也是明显的。

  村民自治、市场化管理,在垃圾的前端收集方面,禹会区不断在探索新的模式,一方面养成村民良好的垃圾倾倒习惯,一方面确保更多的垃圾得到有效收集。据禹会区环卫所统计,该区城郊接合部、涂山风景区及马城镇等地共有人口11.2万人,以每人每日垃圾产量为0.8千克来计算,每天这些地区产生的垃圾就达90.3吨。大量的垃圾如何处置,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过去在末端处理方面,要么露天焚烧,要么就地掩埋,存在垃圾收运模式落后的问题。”禹会区环卫所副所长海燕坦言,一直以来,禹会区农村垃圾处理采用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技术、作业模式缺乏创新和简约化,导致成本高、环保差、不方便、多闲置等问题。同时,由于缺乏长效的垃圾收运监管机制,无法保证生活垃圾百分百收集,并且统一处理。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全国大部分农村类似,禹会区农村垃圾收集到达终端处理的不及30%。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禹会区探索实施乡镇垃圾收集转运及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市场化的同时,建立环保桶垃圾直收直运系统,即“环保桶垃圾收集站+吊装式垃圾车”模式。

  “采用地埋式环保桶垃圾收集模式对长青乡、涂山风景区、马城镇三个乡镇垃圾进行收集,并转运至环卫所大型垃圾转运站,最后再集中转运到贾庵垃圾处理场。”海燕介绍,这一模式推广成功后,将在全区建收集站百余座,每天这些收集站内收集的垃圾由吊装式压缩收集车进行清运,经由环卫所大型转运站后,被运至最终的垃圾处理场,以实现环卫作业的规范化、机械化。

  据介绍,该模式作业流程短,不需经过多次收运转运,简单高效。地埋桶位于地下,不仅密封性好、故障率低,使用寿命可达12年以上,无需通水通电,环保节能。在运营模式上,垃圾收集、收运可全部由区环卫部门统筹,减少中间环节,可持续性强,便于管理。

  目前,相关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根据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思路,这一模式形成后,将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进行全覆盖,达到垃圾转运密闭、环保、高效,彻底解决垃圾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二次污染问题,使全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大大提升。”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