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湾课堂
银湾课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银湾课堂正文
创业者之大忌:崇尚强权而不自省
作者:山东银湾集团  更新时间:2015-10-22  浏览601次
 

 

“自省”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可贵的精神之一,是提升人的自身修养和走向正确的方向不可缺失的一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内在的自省精神使得出了问题先向自身找原因。古人有说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外在又一种包容和宽容的环境,两个方面一结合,形成一种很和谐的人际氛围。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中国社会的运转一直处在强权的掌控之中,那些掌握权力的人一则不会自省,二则不会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权力的傲慢和放纵在人们心里产生了深刻的满意磨灭的投影,使得人们对权力产生既憎恨又热爱的扭曲心理。一个深受权力之害的人一旦掌握权力便甘之如饴,很可能更加傲慢和放纵。创业者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或掌握一定的资源之后,心理的这个咒语可能就被唤醒了,突然便找不着北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缺乏自省精神会有哪些表现。

其一,不能批评。我们谈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忠臣,从殷纣王的比干以降,历朝历代都流着忠臣的碧血,令人嘘唏。我们从历史的规律来看,出忠臣的年代,通常是主暗臣昏,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对于敢于批评的人,往往冠之之谋逆的罪名**。更有甚者像汉武帝,其大司农颜异,当有人同他提及当时币制问题时,他仅因“微反唇”,也就是动了下嘴唇,就以“不入言而腹非”之罪被处死。

其二,讳疾忌医。我们上中学都学过一篇韩非子的文章:《扁鹊见蔡桓公》,从扁鹊再三再四的告诫国君疾病发展扩散,蔡桓公总是一句寡人无疾应对。现实中听不得真话,以一句寡人无疾挡住一切的人太多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如今,说真话的人却往往处境艰难。

 

其三,死不认错。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现在的有关部门,认错仿佛动摇了其一贯正确的权威。我们翻看历史可以看到,被抬到天子高度的皇帝是很少认错的。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之前总结自己的得失说: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北朝时有个短命皇帝叫苻生的因为吃枣子吃多了,召了医生来看,医生说陛下无它,只不过吃枣吃多了。这个苻生一瞪眼,说,你又不我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知道我吃枣子吃多了。把可怜的医生杀了。

其四、文过饰非。心理知道错了,但却偏偏要掩人耳目。大家看三国演义,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杀了**都督蔡瑁张允,中军把人头托上来,顿时醒悟中计了,然而心里知道,嘴上却不能承认,对身边的谋士强调,蔡瑁张允就是谋反。谋士们当然心里清楚,这两个倒霉蛋有没有谋反。隋文帝晚年,有一次,战功赫赫的史万岁在朝堂上为麾下将士争功,他是一员战将,嗓门自是高了点。老皇帝感觉很不爽,竟然一怒之下,喝令把史万岁推出去斩了。等推出宫殿之后,心里后悔,叫人去制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说史万岁谋反,不仅史万岁白吃了一刀,还株连到其宗族。你想想看,其他臣子能不寒心?

 

 

其五、蒙混过关。很多人认错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省。有些皇帝也下罪己诏。但像汉武帝晚年那样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比较少,大多因为形势需要,诏书不是自己亲自写的,当然谈不上内心之反省,不过向臣民们表示一种姿态。

其六、以退为进。认错不过是一种掩饰、谋略,麻痹对手,伺机致命一击,人们往往把这种敌我斗争的策略放在内部,造**心惶惶的局面。

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缺乏一种自省的精神也不可能营造出外在的宽松氛围。贞观之治是历史上最典型的清明政治,从外在的表现来是唐太宗、房玄龄、魏征等君臣一干人励精图治、广开言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但从内在来分析,实际上唐太宗以及其核心的臣僚内心深刻的自省。到太宗晚年,再不愿意去反省,其外在政治的动力明显不足了,因而贞观之治的清明也就渐渐落幕了。

 

反省对人而言,至少有三方面重点的作用。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时时拂拭不受尘埃的遮蔽,一是可以时时看清自己、警醒自己。反省才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很多问题往往是出在自己身上,可是人们寻寻觅觅找了一圈,开了一堆药房却发现根本不对症。反省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省让人保持谦的状态。易经里最好的卦是谦卦;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又教导世人像水一样善处下处,这样才能胸怀宽大。

我们来论及创业的核心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时,人们大约会说来自创业者的内心,是投机心态的驱动?是物质欲望的驱动?是兴趣热情的驱动?还是理想力量的驱动?首先这些就值得创业者深刻的反省。

如同对我们的历史,我们整个民族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反省能力和精神,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演。